【摘要】抗高血压药主要内容
相关推荐:

​凡能降低血压而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称为抗高血压药。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作用部位和机制不同可分五类:

1、利尿药:氢氯噻嗪

2、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莫索尼定;

(2)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美加明;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利血平、胍乙啶;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哌唑嗪、拉贝洛尔。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氯沙坦;

(3)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

4、钙拮抗剂:硝苯地平

5、血管扩张素:肼屈嗪、硝普钠

一、利尿药

作用机制:

初期:排Na+、利尿,血容量减少,BP下降;

长期:排Na+增加,动脉壁细胞内Na+减少,使Na+-Ca2+交换功能下降、胞内Ca2+减少。

副作用: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

临床应用:

1、单用作为轻度高血压首选药;

2、与其他药物合用联合治疗各期高血压;

3、伴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肾功不全——高效利尿药。降压作用温和、持久,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作用机制:

1、抑制ACE的作用和血管紧张素II的形成;

2、抑制激肽酶的作用和缓激肽的降解;

3、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和降低血压。

临床应用:

1、适用于各型高血压,降压时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

2、防止和逆转高血压患者血管壁的增厚和心肌肥大;

3、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三、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机制:

1、阻滞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结合,降低外周阻力及血容量,使血压下降;

2、扩张血管,减少水钠潴留。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心力衰竭

相关副作用:症状性低血压、肾功能损害、血管神经性水肿。

四、β受体阻阻滞剂

作用:

1、抑制肾素释放,阻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调节;

2、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排出量;

3、阻断突触前膜b-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4、作用于中枢b-受体,改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病;多种心血管疾病;心率失常。

副作用:

(1)疲乏、抑郁;

(2)加重支气管哮喘;

(3)加重低血糖反应;

(4)对血脂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