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医学治疗模式”向“社会康复模式”的转变。
(1)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的转型
①在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上,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个人责任理论强调责任只能在个人或家庭,一个人患有残疾只能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剧。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无论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
②在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转变。标签理论强调困难群体的偏差行为是强势群体“妄加”的标签,而直接导致困难群体逐渐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社会照顾的理论就是在文化价值层面要坚持多元化,防止出现价值观的“侵入”现象,注重服务对象自我潜能的激发。
(2)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
①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在实现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的转变。供养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从残疾人的生存“首位权”出发的,主要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而相对忽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满足。回归社会理论是“去机构化”运动的代表性理论,强调专业工作者和残疾人服务对象的互动,强调服务对象社会关系的重建,要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
②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上,由单一的个案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个案模式比较注重个体和家庭关系的介入,而综合服务模式则更多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反思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这也是社区康复理念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题目问的是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转型,所以只能在选项C、D中选择。而开放日强调残疾人融入社会,更与回归社会理论相同。题干中没有强调综合服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每天5道题
章节专项突破
真题实战演练
全真模拟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