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下列做法中,能够体现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特殊性”的有()。
- A 认为残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应通过政策保障弥补其影响
- B 组织残疾人和邻居形成互助小组,提升社区照料能力
- C 帮助残疾人梳理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其社会连接
- D 聚焦残疾人的优势和潜能,鼓励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 E 强调残疾人应完全依赖机构照料以保障生活质量
正确答案:A、B、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的特殊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残疾发生的社会代价理论、残疾康复的社区照顾理论和残疾融合的社会网络理论:
(1)社会代价理论。该理论认为残疾的发生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付出的代价。残疾人的问题绝对不是残疾人个人的责任,必然要运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2)社区照顾理论。20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了“反院舍化”的社区照顾理论。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的社区照顾理论强调:残疾人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通过社区照顾(正式服务和非正式服务的结合)在社区内“独立生活”,即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适合性”的支持,在社区中实现残疾人自我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挥。
(3)社会网络理论。该理论从系统论角度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选项A体现社会代价理论(正确);选项B体现社区照顾理论(正确);选项C体现社会网络理论(正确)。选项D属于优势视角,不属于题干中“理论视角的特殊性”范畴(错误);选项E与社区照顾理论中“社区独立生活”理念相悖(错误)。
故选A、B、C。